新华报业·中国江苏网讯(记者 张扬)上午9:30,上海游客陈妍拖着行李箱抵达高铁徐州东站西广场,随即踏上蓝绿涂装的“阅湖山巴士”,开启下高铁即达景区的零距离体验;10:00,金龙湖宕口公园瀑布轰鸣,细密的水雾中,她仰头看到了光影折射下的彩虹;12:00宝莲寺素面的清香飘进了手机屏幕,她将这道精心制作面点晒在了朋友圈……
禅意、美食、奇景,行程紧凑却不忙乱,体验丰富而意犹未尽。今年,徐州经开区以“经开6小时”为切口,整合全区文旅资源,推出旅游指南、免费接驳巴士、文旅促销产品、折扣住宿、在地美食攻略等文旅举措,以精算的时间模块和高效的交通串联,将高铁枢纽的“流量”转化为文旅消费的“增量”。

六小时,串起山水城林
金龙湖宕口公园曾是废弃采石场,经过生态修复,湖水清澈,瀑布飞泻,山林郁郁葱葱,成为徐州的“城市绿肺”。
蟠桃山景区的宝莲寺庄严肃穆,千年古刹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;龙潭湖公园内,湖光山色,绿树成荫,市民在此悠闲漫步、健身娱乐。
“三山两湖”,是徐州经开区的生态底色,也是文旅发展的依托。如何将这些分散的景点串珠成链,让游客一站式领略山水之美?徐州经开区给出的答案是——“阅湖山”定制巴士。作为高铁入徐“第一站”,徐州经开区将文旅体验浓缩成一张精准的时间表,用免费接驳的“阅湖山巴士”串联徐州东站、金龙湖、淮海环球港、蟠桃山、龙潭湖等热门地标,6小时阅尽经开湖山。
“以往朋友来徐州旅游,景点分散,交通换乘麻烦。现在有了这趟巴士,方便又省心。”陈妍说跟着巴士走,自己不用费心攻略,就能把经开区的主要景点逛个遍。

六小时,再造文旅体验
夏日的阳光透过厂房车间,照在巨大的机械臂上。陈妍戴着安全帽,看着智能设备精准抓取零件,“原来工业可以这么震撼”。这是“智造经读”研学线的核心环节——不再是隔着围墙远远观望,而是能亲手触摸钢铁的温度,听产业工人讲述“大国重器”的诞生故事。
这种体验的重构,藏在每个细节里。在正本农场的农耕研学区,孩子们踩着泥巴摘番茄时,工作人员讲述着蔬菜生长周期的知识。品尝刘学典羊肉时,扫码就能看到老板守着老汤熬制30年的视频,感受一家三代人用时光书写的味觉传奇。就连手里的“苏公漫思茶”,瓶身诗词里藏着苏轼在徐州的“谢雨”故事,背带印着的景点坐标,不知不觉就成了下一站的导航。
经开区的“6小时”像一位细心的导演,把工业研学的硬核、农耕体验的野趣、美食故事的温度、文创产品的巧思,编织成一场沉浸式体验。在文旅驿站,当游客用“一票通”兑换景点门票时,能发现票面印着的不是简单的价格,而是“建议游览时长”和“隐藏玩法”,这种对体验节奏的精准把控,让6小时的旅程既有探索的惊喜,又省去了选择的焦虑。

六小时:打开无限可能
暮色中的金龙湖泛起涟漪,陈妍站在湖边酒店窗边,手里翻着客房提供的“旅人枕边书”——经开图书馆精选的“阅读盲盒”。原本计划当天返程的她,临时决定多留一晚。这正是经开区“6小时”设计的深意:以精准的短时间体验为支点,撬动游客对城市的深度探索欲。
14家合作酒店组成的“住宿矩阵”,藏着留住时光的密码。紧邻高铁站的酒店解决“说走就走”的便捷,环湖酒店满足“枕水而居”的浪漫,商圈酒店适配“逛吃到底”的热闹。动人之处在于细节:酒店前台能订景点联票;“枕边书盲盒”,将经开区的历史、文学、科技等内容融入睡前时光;入住时赠送的地方特色伴手礼,让游客成为自发传播的“城市代言人”……这种“酒店即文旅”的理念,让住宿也成为文旅体验的延续。
“6小时”从来不是时间的终点,而是城市魅力的起点。当陈妍在夜市听老板说“很多游客回去后隔段时间又来‘二刷’美食”,当研学的孩子拉着家长说“想再去徐工看大挖机”,当主题巴士的乘客在社交平台晒出照片引来朋友“求攻略”的追问——这些瞬间都在验证:经开区精心计算的“6小时”,不再满足于“到此一游”的流量,而是用有温度的体验,让短暂停留生长出长久的情感,让游客从“过客”变为“回头客”。
一趟快旅慢游结束,临上高铁前,陈妍将《经纬文旅指南》折成小方块装进包里,那辆蓝色主题巴士正停在老地方,擦拭玻璃的雨刷像在挥手作别。“这次没赶上蟠桃山的晨雾,下次来得从日出开始,再逛6小时!”